
訓練孩子從小做家事,未來學業工作都有好表現
我的孩子從小就被我指導著一起分擔家裡的家事和如何把家事做好,因為做家事不是單單只是把家事做好就好,孩子還可以在「做家事」這件事情裡學到許多東西,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長達10年的時間,竟發現會做家事的青少年,比不會做家事的,未來收入增加4倍、失業率也降低約15倍。
孩子運用小小的雙手做家事,可是會造就未來無限的可能!會做家事的孩子獲益多多,曾經有項研究,將80多個人以「第一次做家事」的年齡作為分類依據,分成3〜4歲、9〜10歲、15〜16歲三組,研究整理後發現,如果3〜4歲就開始幫忙做家事,長大後無論是工作、學業成就、IQ、社交,甚至是心理,都會有很好的表現!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同時也是促進肢體發展的過程,孩子完成每一項家事,都需要運用到身體每塊肌肉的力量,也會訓練到協調性,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身體所習慣的動作會跟大腦迴路連接得更密集、更精準,孩子也會越來越熟練,每當孩子在做家事時,我也都會在一旁觀察孩子做家事的動作和流暢性是否有符合孩子的發展年紀。
通常我要請孩子協助做家事時,會透過下指令內容長短句確認孩子是否聽得懂,職能治療師陳姿羽也補充,每項家事都有執行的步驟、順序,孩子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其認知理解能力,爸媽也能引導孩子對於不懂的事發問,進而加強口語表達,我也可以藉此來了解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為何。
通常在請孩子做家事之前我會先安排好每個人所負責的家事內容,讓孩子參與討論過程,可以學習如何分配其他人的工作、哪些事情透過合作會變得比較輕鬆,曾有專家指出這部分會有助於提升孩子對公共事務的察覺,與人際互動能力。每當孩子在完成我分配給他們的家事任務時,臉部表情總是漾滿笑容和充滿自信,
我了解這是因為他們的內心散發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才會有的表情,治療師陳姿羽補充強調,「這是不需要外在獎勵,內在自然就會產生的滿足!」孩子會認為自己有能力為這個家盡了一份心力,若再加上爸媽的鼓勵能強化滿足的感受,讓孩子有足夠的動機再做更多事。也因為參與分工的過程,孩子清楚負責的內容與範圍,能進一步培養責任感,了解「自己須完成該做的家事,而不是選擇逃避。」既然透過做家事可以讓孩子獲得那得多的好處又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來自夏恩英語新莊昌隆校Sharon主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