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小學後,許多家長每天都會經歷同樣的場景——寫功課、擦眼淚、嘆氣。許多人會問:「到底要怎麼陪,孩子才願意學?」
其實,陪孩子學習的真正挑戰,不是教他「會不會」,而是學會「讓他自己學」。
📚 三個常見的「功課焦慮陷阱」
- ️指導太多:家長忍不住糾正每一個錯字、每一道算式,孩子漸漸失去主動思考的空間。
- 介入太深:孩子做功課變成家長的任務,壓力自然轉移。
- 焦慮傳染:當父母太在意成績,孩子容易把學習與壓力劃上等號。
💡 如何陪伴而不取代?
建立節奏而非督促: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讓孩子知道「學習」是日常的一部分,而非突發事件。
用提問取代糾正:例如「你覺得這一題的關鍵字是什麼?」比「這裡錯了」更能激發思考。
肯定努力的過程:與其說「你終於對了」,不如說「你剛才想的方法很不錯!」
🌿 給家長的一句話
孩子的學習,就像種子成長——需要陽光,也需要時間。
當我們願意退後半步,不急著給答案,孩子反而更有空間去探索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
陪孩子寫功課,不只是教育的日常,更是一場學會「信任與放手」的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