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也是最能夠包容和接納的地方,因為有愛,從家開始學習是最好的,父母是終身學習的一項使命,成為父母之後會發現自己也像是重新成長了一番,透過與孩子的互動,父母的生命會更加成熟;而孩子透過父母的陪伴,人際關係也能夠更加健康和密切,祝福每一個家都在愛中彼此建造、彼此幫助、彼此學習。
父母先理解
很多關係的衝突都是誤會造成的。理解孩子的想法、困境,理解自己的情緒、底線,可以試著用「我語言」來表達。我語言的公式很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但我們自我訓練,漸進地就能比較習慣運用在人際關係裡。
孩子再選擇
為了給孩子一個選擇權,進一步來說的話是自主權,一旦孩子是被要求或被規定,相對的責任就會是要求他的人要共同承擔的,可是如果選擇的人是孩子,他就是自己問題的解決者,那麼孩子就能長出為自我負責的能力。
許多父母會省略讓孩子選擇的機會,為求趕快解決問題,但孩子就會變得較依賴父母,或是極端的感覺到被剝奪意願,進而反抗。
利用手足訓練人際力
手足關係會是朋友關係的縮影,如果孩子試著在家裡先學習如何友愛他人、尊重他人,相信孩子在校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正向經驗。我們先設想手足之間會有地位之爭、權力之爭、喜好之爭,切記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將手足衝突想像成讓孩子培養出協商、溝通、調節挫折、和解、分享、等待的能力的機會,以下有兩點建議提供給家長:
1.要傾聽
雖然孩子共同遇到一件事,不同的個性和角度會有不同的解讀,身為父母重要的是先聽孩子發生了什麼事,針對這件事有什麼感受。這一點在年幼的孩子也能執行,透過訴說,能讓孩子有自我檢視的機會,甚至在孩子情緒冷靜下來的時候,進一步詢問孩子怎麼樣會比較好?讓孩子去思考,這樣的衝突有哪些改善的空間?也是一種賦予的能力,讓孩子明白凡事都可做,但不都有益處,所以激發孩子有思考和檢討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長武斷的評價對錯,反而孩子會失去討論和省思的學習經驗了。
2.要中立
手心手背都是肉,孩子們衝突,父母是最不好過的。然而父母也有他的偏好和價值觀,甚至過去經驗都會影響父母去處理孩子的衝突事件。我的想法是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都是信心十分脆弱且自我概念受到衝擊的時刻,孩子會很敏感去判斷父母有沒有站在他那一邊,我覺得核心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被愛,也讓孩子們知道發生衝突在人際互動裡是難免的,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處理才是重要的。
所以孩子們不用用心良苦地用各種方式來爭奪父母,為了佐證自己是對的,而是將衝突視為一個學習的機會,回歸到自己身上去覺察和思考,如此才能幫助孩子未來進到團體或學校時,能夠以適當的方式和人互動。
親子教養是很重要的,可以讓孩子擁有完善的照顧,能讓孩子穩定情緒,情緒穩定,是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