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麻薩諸塞州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曾在網路上發表了一個讓人難忘的「靜止臉實驗 (面無表情實驗)」影片,這是一個關於寶寶社交需求的例子,讓人感觸頗深。
影片中,一位年輕媽媽將他的寶寶放在一個很高的椅子上,跟寶寶一起嬉戲,然後媽媽突然背對孩子。當他再次轉過來時,臉部一下子猶如一張白紙,毫無表情。
寶寶滿臉茫然地盯著他,緊接著寶寶的面容如陽光般燦爛,他手舞足蹈,伸手踢腿,嘗試用各種方法引起媽媽的回應。當寶寶意識到這純屬徒勞時,便低垂著小腦袋開始號啕大哭,這一幕真的讓人難以置信。
接著,我們看到媽媽開始焦慮,束手無策。最後,他蒼白的面部又恢復到之前慈愛溫柔的媽媽模樣,寶寶也立刻又開心起來了。
長期生活在「面無表情」或更糟糕、充滿憤怒或是懷揣敵意的環境中,這肯定是無法在短短幾秒鐘之內,只用一個擁抱就能彌補的,而現實生活中,比「面無表情」更嚴重的傷害比比皆是。
父母每天都在用語言定義和描述著孩子,很多孩子逐漸變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樣子。有的孩子被這些語言「驅趕」,最後成了語言裡所塑造的那個人。
除了語言之外,父母的行為模式也在影響著孩子。
我們想一想,孩子和世界相處的方式是跟誰學的?待人接物是跟誰學的?對別人的不同態度會如何反應?
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孩子在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如果因為做錯事而被父母懲罰,甚至被打到哭了,他就學會了一件事—誰有權力,誰就說了算。父母如果一不高興就把孩子關在門外,說「我不管你了」,他一個人孤單地在門外哭,這時他又學會了一件事—生氣的時候,要馬上翻臉。
這些錯誤的互動方式,會讓孩子的是非觀念、情緒處理能力等出現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影本」,「影本」上的訊息如果有錯,一定是「原件」出了問題,如何透過正向的互動去影響和塑造孩子的性格與行為模式才是教養的根本。
?文章摘錄自未來天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