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商店將玩具分成「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像是機器人和車子放在「男孩區」,洋娃娃和廚房組則放在「女孩區」。但玩具真的需要分性別嗎?2012 年,英國一群關心孩子的家長發起了一個叫做 Let Toys Be Toys(讓玩具就是玩具) 的行動,希望商店不要再用性別來分類玩具,而是讓每個孩子都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
改變的開始:觀察與行動
這些家長發現,有些孩子會因為看到玩具被標示為「適合男生」或「適合女生」,而不敢玩自己真正喜歡的玩具。他們認為這樣的標籤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應該喜歡這個」,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發展。
因此,他們希望商店能用「科學」、「藝術」、「建構」、「角色扮演」等方式來分類玩具,而不是根據性別。這樣一來,孩子們就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玩具,而不是被性別標籤限制。
家長發聲,社會開始改變
這些家長開始寫信、發起連署,並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觀察與想法。沒多久,像 Boots、Marks & Spencer 和 The Entertainer 這些英國的大型商店,就開始改變做法,拿掉了玩具上的性別分類標示,改成根據功能來分類。
其中一個被廣泛分享的例子是一位媽媽發現女兒喜歡一個超人鬧鐘,但商品上卻寫著「適合男孩」。她將照片放到網路上,許多人表示支持,最後那家店也公開道歉並撤下標籤。
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
有人可能會問:「標示而已,有這麼重要嗎?」事實上,這些標籤會讓孩子以為某些玩具「不是為我準備的」,久而久之,可能會減少他們探索新興趣的勇氣,也影響他們對自己的看法。
舉例來說,一位喜歡科學玩具的女生,如果看到它放在「男孩區」,可能會退縮;一位男生想玩娃娃,也可能被取笑或覺得不好意思。這些經驗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與學習。
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5)中,強調「性別平等」,希望每個人都能自由做選擇,而不是因為性別被限制。
其他國家的回應與推廣
除了英國,其他國家也開始有類似的行動。澳洲的家長發起「No Gender December」,鼓勵大家在聖誕節送禮時,不要以性別決定玩具的選擇。美國的大型百貨公司 Target 也宣布,不再用性別來分類玩具區,讓孩子能更自在地挑選。
英國甚至進一步推動「Let Books Be Books(讓書就是書)」活動,希望出版社不要再出版「只適合男孩」或「只適合女孩」的書籍,讓閱讀也不受性別限制。
尊重每個選擇才是真正的平等
「Let Toys Be Toys」不只是關於玩具的行動,而是關於孩子的選擇權。玩具不該被性別決定,興趣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孩子,不管是男生或女生,都應該能夠自由玩喜歡的東西。當玩具不再分性別,孩子就能更勇敢地表達自己,也能更快樂地成長。這正是性別平等的真正意義:讓每個人都能被尊重,也能選擇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