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不平等 SDG 10|教育啟發篇
每天早上,一群群的孩子背著書包進入學校的大門、教室,在自己熟悉的位置坐下—這樣的場景對我們來說或許稀鬆平常,但你可曾想過,對全世界的孩子來說,「能有課桌椅坐著上課」這件事,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在非洲馬拉威的一所公立學校,教室裡擠滿了一百多位學生,卻沒有一張桌椅。他們蹲坐在地上,將課本放在膝蓋上抄寫。下雨時,屋頂會漏水,地板濕了,他們只能站著聽課。這樣的情況,對我們來說是否難以想像?
教育應該是讓每個孩子自由展翅的翅膀。但如果連「基本的學習環境」都無法保障,這些孩子們又怎麼能公平地起飛呢?
「努力」就能成功嗎?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仍有超過 2 億名學齡兒童無法接受完整教育。造成這些落差的原因,除了經濟貧窮外,還包括性別、種族、身心障礙、語言能力,甚至居住地的交通與網路設施。
即使在台灣,看似平等的教育系統下,也存在著許多看不見的不平等:
-偏鄉學校師資不足,有些學科一年只上幾堂課。
-家境弱勢的孩子補不起習,也沒人幫忙寫作業。
-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級裡缺乏足夠的支持。
-新住民或移工子女面臨語言與文化的隔閡,學習上格外辛苦。
而這些情況,大多不會被列入成績或競賽的評分,但卻深深影響孩子的自信與未來的選擇權。
「平等」,是給每個人所需的支持
「公平」(Equality)和「平等」(Equity)其實不一樣。平等是每人得到一樣的條件,而公平則是根據每人的需要與條件得到適當支持。
舉例來說,三個身高不同的人要看一場圍牆外的棒球賽,如果每人都分到同樣高的凳子,最矮的那位仍然看不到。只有當他拿到更高的凳子,才真正享有同樣的觀看權利。
學習也是如此。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去量每個孩子,而是要用心看見他們的處境,並給予不同的支持與陪伴。
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夢想的權利。但在我們看見夢想之前,得先看見他們的處境與需要。
「減少不平等」,不是一個遙遠的政策目標,而是從我們每天選擇「看見」,並願意「理解」開始。
願我們不只學會「學習」,也學會「看見他人」。
給夏恩孩子的思考 練習
-你曾在哪些情境中感受到「不公平」?那時的你希望被怎麼對待?
-如果你是老師/校長/社區志工,你會怎麼幫助資源較少的孩子?
-你認為在你的學校或班級中,有哪些不容易被看見的不平等?